<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开辟新征程 实现新跨越----改革开放40年有人被365黑过钱吗_365bet体育赌场_365彩票下载1.0.0老版本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40年来,武汉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奋力开拓,经济社会进入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开放发展的新阶段。40年来,有人被365黑过钱吗_365bet体育赌场_365彩票下载1.0.0老版本承载多项国家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实体经济大幅跨越,市场活力不断提高,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对外开放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升,在中部地区率先步入“万亿俱乐部”。党的十九大以来,武汉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全面开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复兴大武汉的新征程,进入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转型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经济发展大幅跨越,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40年来,武汉从实际出发,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发挥自身禀赋优势,经受各种风险挑战,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9.91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13410.34亿元,提高了335倍。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98年的1001.89亿元突破千亿大关用了21年时间,上升到2010年的5565.93亿元突破五千亿大关用了13年时间,上升到2014年的10069.48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用了5年时间,扩张步伐明显加快。

          经济增长保持高速度。1978年至2017年,武汉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2.1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进入新世纪,武汉经济增长进一步提速,2001年至2017年年均增长12.2%,拼搏赶超动能更足。

          人均GDP实现新跨越。1978年武汉人均GDP仅有735元,平均每天不到2元人民币,2017年人均GDP达到123831元,是1978年的168倍,平均每年增长10%。按美元计算1978年仅为427美元,1995年过1000美元,2008年过5000美元,2011年过10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实现由低收入水平跃升至高收入水平的行列。

          财政实力明显提高。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达2677.66亿元,是1978年全口径财政收入的266倍;公共财政税收总收入2452.30亿元,是1978年的353倍;地方财政支出达1728.28亿元,是1978年的789倍。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武汉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47.4%上升到2017年的80.04%,上升了32.6个百分点,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口吸纳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555.10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1089.29万人,净增534.19万人,年均增加13.70万人。

          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力日趋多元

          40年来,武汉经济不断扩张,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和增长动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一钢独大”的局面演变为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传统经济与新兴经济联动发展、多个支柱产业并举、多种经济成分互竞的格局。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78至2017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分别增长5.1%、12.1%和12.8%。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11.8︰63.2︰25.0调整为2017年的3.0︰43.7︰53.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9.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28.3个百分点。

          投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投资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1978年0.9︰72.9︰26.2调整为2017年的0.6:32.1:67.3。民间资本成为全市投资的重要力量,由零起步,发展到2017年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1.3%,基本涵盖国民经济各行业。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成看,70年代主要以 “温饱型”消费为主,90年代“改善型”消费份额大幅增加,到目前“享受型”消费又成为潮流。

          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工业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冶金、机械、纺织3大支柱产业发展为钢铁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环保、食品烟草、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日用轻工和建材11大支柱产业。先进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逐年提升,建立了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临空港开发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形成了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和生物医药三个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服务业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以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批零住餐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体发展为以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零住餐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等多个产业为支柱,文体产业、旅游会展业、商务服务业、幸福健康业、软件信息业等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的蓬勃态势。

          三、供给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无”到“有”到“优”的转变

          40年来,武汉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坚持市场取向、扩大开放,以世界眼光和全国大局积极谋划发展定位和战略规划,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不断提高,工农业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实现了由“短缺”到“充裕”再到“品质”的巨大转变。

          农产品供给从“温饱型”向“优质型”转变。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事关全局的战略高度,千方百计促生产、调结构,不断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40年来,除粮食、棉花等基本生活农产品供给有所下降之外,蔬菜、水果、肉类、奶制品、水产品等提档升级的优质型农产品生产普遍大幅增长。2017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08.11万吨,比1978年下降18.9%;棉花产量1.26万吨,下降69.5%。油料18.53万吨,增长808.3%,年均增长18.7%;生猪出栏289.52万头,增长349.5%,年均增长16.2%;牛奶6.05万吨,增长275.8%,年均增长15.5%;水产品43.65万吨,增长2246.8%,年均增长21.9%;家禽出笼4001.23万只,比1985年增长1249.9%,年均增长25.0%;禽蛋产量18.76万吨,比1981年增长1794.9%,年均增长23.1%。

          工业高技术产品比重不断增加。2017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4724.87亿元,是1978年的202倍。2017年与1978年相比,汽车、化学药品原药、钢材、服装和卷烟分别增长了664.3倍、7.5倍、7.2倍、6.0倍和5.7倍。高技术产品从无到有,2017年生产手机4179.69万台,电子计算机整机1279.75万台,光缆6699.57万芯千米,乙烯86.70万吨,轿车113.95万辆,新能源汽车5963辆。

        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140.79亿元,是1978年的716倍,年均增长12.8%,占GDP的比重由25.0%提高到53.3%,占据了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地位。服务业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层次不断提高。金融、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新的支柱行业。金融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6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097.58亿元,占GDP比重由4.1%提高到8.2%;房地产业增加值由0.20亿元增加到881.48亿元,占GDP比重由0.5%提高到6.6%。信息、物流、电子商务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增强。

          四、“三新”经济蓬勃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加快

          40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不断开拓创新,持续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服务水平,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这座以国有老工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焕发出全新的生机和活力。

          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武汉充分利用本地科教和人才资源优势,1987年率先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991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全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1998年到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了52.2倍,年均增长23.2%。2017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827家,“四上”企业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2670.57亿元,占GDP的19.9%。

          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增长。经过多年发展,武汉形成了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优势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华工科技、烽火科技、药明康德、华大基因、人福医药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相继落户武汉,成为推动武汉工业的“新三驾马车”。2017年,武汉信息技术产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8.2%;生命健康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8.7%;智能制造产业产值增长22.0%。

          新业态迅猛发展。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催生出各类新兴业态,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2017年我市电子商务交易额6569.63亿元,比上年增长26.5%。限上单位无店铺零售额511.51亿元,增长41.1%。网上零售额过亿元的限上单位达到10家。2017年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70249万件,增长28.3%,2012至2017年年均增长44.5%;业务收入81.07亿元,增长34.96%,2012至2017年年均增长40.4%。培育独角兽企业5家(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排名全国第5。

          五、基础设施巨变升级,城市化水平显着提高

          40年来,武汉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质的飞跃,交通、通信、能源供应等瓶颈制约不断缓解,城市化水平显着提升,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能源供给能力不断提高。2017年,全市发电量228.82亿千瓦时,是1978年的7.2倍,年均增长5.2%;原油加工量792.72万吨,是1978年的18.5倍,年均增长8.4%;水厂综合供水能力536万吨/日,是1978年的51倍,年均增长10.6%;供应液化石油气18万吨,是1978年的70倍。自来水普及率实现100%全覆盖,城市燃气气化率达到99%,基本实现全覆盖。

          交通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40年来,武汉跨长江大桥由1座变为8座,跨汉江大桥由2座变为7座,建成了武汉火车站、天河国际机场、阳逻武汉新港等重要交通枢纽,轨道交通、立交桥、高架桥、地下通道等各类交通设施在武汉三镇遍地开花,市内所有行政村均实现“村村通客车”。2017年全市营运公共车辆9049辆,是1978年的8.1倍;出租车17508辆,是1978年的221.6倍。全年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237公里,客运量92683.2万人次。货物周转量3360.19亿吨公里,是1978年的1519倍,年均增长20.7%;旅客周转量1244.75亿人公里,是1978年的2493倍,年均增长22.2%。

          邮电通信业迅猛扩张。2017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471.47亿元,是1978年的4286倍,年均增长23.9%。固定电话用户达208.82万户,是1978年的131倍,年均增长13.3%。电话普及率由1978年的每百人0.62部提高到2017年的每百人19.1部。移动电话业务从无到有,手机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奢侈品变成现在生活中的日常用品,2017年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47部,是1992年的1225倍。互联网设施迅猛发展,武汉成为国内首个全城实施光速宽带服务的城市。2017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429.86万户,是1999年的79倍。

          六、生态环境逐年改善,“绿水青山”效应持续放大

          40年来,武汉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牢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不放松,采取系列措施,不断加大投入,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为“生态化”大武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武汉得以实现。

          环境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依靠科技法制手段,坚持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经过40年的发展,全市环境保护取得显着成效,城市环境质量基本稳定。2017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55天,优良率为69.9%。近五年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为100%,江河、湖泊检测结果均稳中趋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率99.02%。

          园林绿化建设持续有力。武汉以建设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推动了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大发展。40年来,城市绿化总量稳步增长,公园、广场、绿道数量不断增加,全社会建绿机制基本形成。2017年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55%,比1979年提高16.75个百分点;公园绿地面积8355.86公顷,是1978年的21.5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91平方米,是1985年的6.1倍。2017年,全市完成园林绿化建设投资91.98亿元,植树造林4.53万亩,森林覆盖率22.88%,森林蓄积量556.55万立方米。

          全域旅游发展加快推动。城市环境优化直接推动了旅游事业的发展,武汉旅游事业由景点游向全域旅游加快转变。2017年,全市旅游总收入2812.82亿元,是1991年的1726倍,年均增长33.2%;接待国内游客25714万人次,是1996年的了17.4倍,年均增长14.6%;接待海外游客250万人次,是1986年的2891倍,年均增长29.3%。乡村休闲游经营主体超过3000家,乡村休闲游接待游客4010.9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3.04亿元,增长57.0%。

          七、对外交流日益扩大,全面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40年来,武汉从一个较封闭的区域中心城市转型为一个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中心城市,对外交流水平不断提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初步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格局。

           外贸规模不断扩大。武汉由对外开放口岸发展到设立贸易试验区,对外经济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1988至2017年,有人被365黑过钱吗_365bet体育赌场_365彩票下载1.0.0老版本进出口总额由3.88亿美元跃升至285.97亿美元,年均增长15.4%;其中出口总额由2.22亿美元跃升至171.01亿美元,年均增长15.6%。出口国别和地区数达205个。外贸依存度由9.2%提高到14.4%。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营业额39.15亿美元,是1986年的7.8倍,年均增长6.9%。服务外包合同签约额比上年翻番,获评成为全国12个“中国服务外包风采城市”之一。

          招商引资快速发展。从1980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落户武汉起,至2017年末,在汉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已达5392家,注册资金269.83亿美元,其中256家为世界500强企业。2017年,全市外资直接投资规模为96.47亿美元,是1990年的120倍,年均增长18.7%。

        对外交流日趋频繁。武汉的友好城市由1979年的1个提高到2017年的26个,国际航线由1998年的1条提高到55条。外国驻汉领事馆从无到有,法国、美国、韩国、英国领事馆相继落户武汉,数量居中部地区第一。2012年“家在武汉”工程启动,目前有1.7万外籍人士常住武汉。2017年全市共举办国际体育赛事活动7场,极大的提升了武汉国际知名度。

          八、人民生活大幅提升,需求向更高层次升级

          40年来,武汉人民充分享受了改革红利,生活水平显着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多层次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居民生活由基本温饱发展到总体小康再发展到向全面小康冲刺。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1978至2017年,全市就业人员从271.92万人增加到564.08万人,净增292.16万人,年均增加7.4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从126.52万人减少到49.57万人,净减76.95万人;第二产业从90.78万人增加到209.13万人,净增118.4万人;第三产业从54.63万人增加到305.38万人,净增250.75万人。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46.5︰33.4︰20.1调整为8.8︰37.1︰54.1。

          城乡居民收入显着提高。2017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405元,是1978年的120倍,年均增长1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0887元,是1978年的148倍,年均增长13.7%。居民收入结构随着市场化进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由1977年的92.8%下降到58.9%,财产性收入占比由不足0.1%提高到11.3%。

          居民生活质量空前改善。40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2017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6%,比1980年下降25.2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6%,比1978年下降28.2个百分点。居住条件极大改善。2017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住宅面积35.18平方米,比1978年净增30.0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4.98平方米,净增31平方米。消费领域不断拓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2017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257.32部、家用电脑102.95台、家用汽车33.60辆;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244.13部、家用电脑33.39台、空调器109.53台。

          民生保障事业全面推进。2017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88.89万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99.26%;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10.66万人,失业保险覆盖率99.33%;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46.5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8.5%。全年全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7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累计支出5.60亿元。城市户籍最低生活保障费由1996年的每人每月120元提高到670元,农村户籍最低生活保障费由2004年的每人每年800元提高到6000元。

          九、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并进

          40年来,武汉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素质持续提高,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教育事业成绩显着。40年来,武汉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优势明显,现代远程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和休闲教育等稳步发展,各种职业培训蓬勃开展。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普通高等学校由1978年的23所增加到2017年的84所;在校大学生(含研究生)由3.70万人猛增到107.5万人,年均增长9.0%;每万人拥有大学生由67.6人增加到1110人;全市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39年。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2017年,全市拥有科研院所121个,国家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3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0个;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30个,其中国家级31个;拥有有各类众创空间158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55家;拥有生产力促进中心36个,其中国家级4个。科技队伍庞大。2017年,全市拥有两院院士69人,新引进诺贝尔奖科学家3人,“国家”专家27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82人。科技成果丰硕。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827家,其中“四上”高新技术企业(含高新产品登记备案企业)实现增加值2670.57亿元;实现高新技术总产值9479.64亿元。全市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49726件和25528件,分别是1986年的151倍和729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23243件和8444件,分别是1986年的198倍和4222倍。技术合同成交额603.2亿元。40年来,武汉地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项目400余项,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获得国家奖励。

          卫生事业成效明显。武汉着力建设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卫生计生综合实力大幅增强,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迈上新的台 阶,公共卫生事业取得显着成效,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全国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示范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2017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数5700个,是1978年的5.68倍;卫生事业床位数9.16万张,是1978年的5.46倍。每千人拥有的卫生事业床位数6.97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3.33人。居民预期寿命81.09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99.7%。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77.35人/万人。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率99.7%,符合政策生育率99.17%。公民无偿献血人数22.56万人次。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发展领域不断拓宽。2017年,全市广播电视电台2座,电视节目9套,广播节目5套。艺术表演团体8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市直公共图书馆2个,总藏书446.2万册,接待读者479.68万人次。博物馆10个,接待观众559.26万人次。武汉出版社出版图书20类905中1693万册。

          体育事业成果辉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截止目前,我市共产生了8个奥运冠军,33个世界冠军。全民健身实现新发展。全市体育单项运动协会发展到32个,90%以上的街道和乡镇建立了文体站或文体服务中心,全市体育健身场地达到22000个,体育场地总面积达到1460.24万平方米。体育赛事开创新局面。我市先后举办了武汉网球公开赛、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武汉马拉松等100多项次高水平体育赛事。成功申办了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十、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对全省贡献不断提高

          40年来,武汉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不断提升经济辐射能力和服务功能,有力的推动了全省经济增长,为全省建设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主要指标占全省的比重不断提高。2017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36.7%,比1978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35.6%,提高9.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2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占61.8%,比1988年提高35.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占49.2%,比1995年提高33.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主要指标对全省的贡献率不断提高。1978年至2017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对全省的贡献率为37.5%,在全省10.6%的年平均增幅中拉动了4.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贡献率为9.2%,拉动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贡献率为31.9%,拉动4.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贡献率为42.0%,拉动5.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为24.7%,在全省19.6%的年平均增幅中拉动了4.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贡献率为35.7%,在全省15.7%的年平均增幅中拉动了5.6个百分点。1989年至2017年,进出口总额贡献率为62.8%,在全省9.2%的年平均增幅中拉动了5.8个百分点。1996年至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贡献率为50.3%,在全省16.7%的年平均增幅中拉动了8.4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40年,是武汉成就辉煌的40年,是谱写新章的40年,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40年,改革开放给武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变化,复兴大武汉的宏伟愿景更加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比重仍然较大,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市功能品质有待提升,城乡二元结构仍然突出,民生改善任务较重。


          面向未来,武汉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不仅承载了城市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也承载了多项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武汉期间三提“复兴大武汉”,对武汉提出了殷切希望。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有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取得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胜利,一定能够实现大武汉的伟大复兴梦想,一定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 打印